性少数人群婚姻问题系列研究成果二:性少数压力与文化压力对中国同性恋人群婚姻意愿的影响

        几千年以来,孝道文化对我们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影响根深蒂固。成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仍然单身,会遭受到来自社会文化的强大压力。“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儒家孝道思想已深入人心。因此,中国性少数人群普遍面临婚姻压力,在婚姻压力下性少数人群何去何从,不仅关系自身的健康,也涉及家庭/社会等诸多问题。研究室围绕性少数人群婚恋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


二、性少数压力与文化压力对中国同性恋人群婚姻意愿的影响

 

性少数人群因为性身份而受到的压力称为性少数压力,包括歧视污名等外部压力,和自我认同的内部压力。本研究考察了男女同性恋者的自我认同与关于异性婚姻孝道与道德感知对婚姻意愿的影响。

自我身份认同越差的同性恋者更可能建立异性关系(已婚或与异性恋异性恋爱),与异性恋结婚的可能性更大。自我身份认同越好的同性恋者,更可能建立同性亲密关系,与异性结婚的可能性小。研究表明性同性恋人群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影响是否与异性结婚打算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角度,如果个体认为与异性结婚是不道德,则选择异性婚姻的可能性低。如果认为不结婚是对父母的不孝,则选择异性婚姻的可能性大。如果同时认为与异性结婚不道德,且不结婚是对父母的不孝,可能会选择形婚(男女同性恋者结合的婚姻)。如果同时认为与异性结婚是不道德,且不结婚是对父母的不孝,则个体会存在道德与孝道的冲突认知,倾向于选择拖延问题,暂不做打算。

有意思的发现是,身份认同会调节文化因素对婚姻意愿的影响。只有对于自我身份认同差的同性恋者,文化因素对婚姻意愿的影响才比较明显。对我自我身份认同良好的同性恋者,即使同样受到孝道和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对自身婚姻意愿的影响较小。

 

性少数压力与文化压力对同性恋者婚姻意愿对交互作用

 

同性恋者婚姻问题涉及无数同性恋者父母所牵挂的子女婚姻问题,但也引起了同妻骗婚等社会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发现身份认同是其中一个核心因素,面对传统观念等文化压力,个体自身的认同起到了缓冲器的作用,如果同性恋者自我接纳,认同良好,文化与传统的压力对其影响就会较弱。这对同性恋者婚姻应对提供了干预途径,促进同性恋者个体的自我认同,会对文化压力应对有缓冲作用。研究结果意味着,如果社会大众可以提高对同性恋人群的认同,都有助于同性恋者实现自我认同。社会倡导较为现代积极的婚恋观念,有助于对同性恋者减轻婚恋文化压力。

 

Wen, G(文广居)., & Zheng, L(郑丽军). (2020).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marital intention among Chinese gay men and lesbians: The influences of minority stress and culture-specific stres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9, 681–692.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08-019-01528-6



2020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