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兴趣

性取向

在性与性别的心理学研究中,性取向具有基础意义。性取向受生物遗传、社会情境及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室的研究特色是以同性恋、双性恋等性少数群体为切入点,重点关注人格与性取向的关系。

 

性角色

性角色偏好是同性恋群体中重要的身份,然而关于同性恋以及HIV的研究却很少对其进行关注。有少量关于性角色的文献,也基本只是集中在性行为方面,而对性角色心理层面却知之甚少。有个别研究表明同性恋的性角色偏好与一些心理变量有关,例如,tops比versatiles和bottoms更不容易自我认同为同性恋,并有较高的内化同性恋恐惧感。这喻示着同性恋性角色偏好不仅表现在性行为方面的差异,在一些心理变量上也可能存在差异。这方面我们已经与加拿大艾滋病预防专家T. A. Hart博士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还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性客体化

当今社会,性别平等问题已然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争议。性客体化作为一种在很多国家和文化都存在的相当普遍的社会心理构成,将女性视为取悦或供他人使用的物体,隐含着严重的性别歧视,而且这种影响还在不断扩大(孙青青, 郑丽军, 郑涌, 2013; Moradi  Huang, 2008)。同时性客体化与女性自我客体化对女性身心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女性一直以来比男性遭受更多的进食障碍、抑郁等心理问题,就与性客体化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室力求将性客体化研究从行为层面深入到认知神经层面,同时强调性客体化的文化属性,并有意扩大到男性及同性恋、双性恋等性少数群体。这样的研究不仅作为性别社会认知与神经科学交叉前沿课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促进性别平等及女性身心健康等具有现实意义

 

性相关社会行为

择偶匹配、婚姻关系、性少数群体的社会适应等性相关社会问题也是本研究室关注的方面,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化本研究室的理论研究,并有利于扩大本研究室的社会影响。

 

公共安全心理问题

本研究室拟纳入公共安全心理问题研究,并拟先从同性恋及艾滋病角度切入,包括风险行为预测等。待时机成熟,更作为专门的研究定位,这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是更具现实意义和生命力的研究方向。

 

 

网络色情活动

网络性活动(Online Sexual Activity)指通过互联网从事任何与性相关的活动,主要包括浏览色情信息(文本、图片、视频)、寻找性伴侣、色情聊天/视频、网络情感维系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性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从事性相关活动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室主要从社交网络应用以及有伴侣个体两方面进行研究。